官方微信
【原创】十年记忆 | 从政策看机器人产业风向标(上)
十周年| 高工机器人 文章来源自:高工机器人网
2023-05-29 15:15:20 阅读:12194
摘要2013年-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从近3.7万台跃升到超30万台,全球市场份额从20%提升至50%以上,我国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编者按:

2013-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从近3.7万台跃升到超30万台,全球市场份额从20%提升至50%以上,我国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十年间,我们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期,到翩翩少年初长成,再迈向风华正茂的成年期,从稚嫩到韧性,一颗颗新星正冉冉升起。当前,随着能源和气候危机给全球新能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多家机器人企业在新能源行业高歌猛进。随着海内外疫情开放,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势不可挡。


十年前,高工机器人正式成立,然,弹指挥间,十年一瞬即过,在此期间高工机器人见证着中国机器人的江湖由浅滩逐渐变成大江大河。十年来,高工机器人平台用脚步丈量行业;用研究报告测量行业变化的温度;用蓝皮书汇聚技术、产品、市场、应用的宝贵经验;用会议搭建行业交流桥梁;用网络平台传递行业声音,高工机器人是中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长的助推者、见证者、记录者


值此成立十周年之际,高工机器人平台推出系列“厚积十载 智造致远”十周年文章,链接过去,展望未来。


2013年,在消费者需求的倒逼下,国内终端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器人代替产业工人。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相关数据显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到30%,尤其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


不过,虽然2013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很低,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这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也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体系,核心技术和产品也领先于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还形成了几个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与这些企业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正是察觉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掣肘和困扰,在往后的10年里,国家政府为了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路标。


具体来看,在2013年至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欣欣向荣之景,上中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快速发展,扩产、兼并购、跨界等一系列事件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加快“机器换人”的过程,工业机器人长久持续性发展的特质越发显著。


与此同时,部分发展较快的国产机器人厂家开始对标国外品牌,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快,机器人市场风起云涌。在这期间,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


2018年至今,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机器人产业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脉络,国家及时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给予行业人士信心和方向,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那么,在2013年至2018年,关于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关键词都有哪些?且看下文。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呈现上篇)



突破核心零部件等技术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该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的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


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2017年11月,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加快智能服务机器人推广应用,加快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布局,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冶金、金属加工、建材、民爆、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加大示范应用力度。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原来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足以带动核心部件的发展,所以不少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若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将严重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有助于解决工业机器人发展之困境,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建立产业基础体系,保护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2016年1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7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在目标上,《指南》提出“两步走”。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到2025年,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较为完备,“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通知》,提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理性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零部件等关键短板突破,开拓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推进服务机器人试点示范,建立认证采信制度,实施工业机器人规范条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与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规范条件》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原则,从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对企业提出了要求,有利于引导企业对各方面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2017年6月,国标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0年,我国力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约100项机器人国家和行业标准,基本实现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以及产量大、应用领域广的整机标准全覆盖。


为了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从上述政策中可以发现,除了加强零部件等关键短板突破外,政策还围绕人才培养、企业示范应用、机器人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全面。



形成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实现 2020 年的具体目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研发推广关键智能网联装备,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动力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形成一系列具备联网、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装备。


2017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要加快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盾构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重型机床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动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完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标准研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我国不断推出政策指引,积极应对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引导国内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18年至今,又有哪些相关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请关注高工机器人后期报道~

此文章有价值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